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 繁体
  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公开信息内容
 
《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解读⑤
索引号: 002-30/2016-0803002 公开目录: 规划计划 发布日期: 2016年08月03日
主题词: 发布机构: 发改局 文    号:
 

《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解读⑤

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创新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城镇建设

    城镇体系——“一主三副多点让城镇功能更强

    实施中心引领、三区协同、南聚北优、轴带联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县城,择优培育重点镇,合理布局一般镇和农村社区,构建一主三副多点的城镇体系。深入实施榆横一体化,推进佳县撤县设区,打造大榆林区域中心城市。推进神木、靖边、绥德撤县设市,强化副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神府、绥米一体化发展。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完成以调整规模、职能转变为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撤乡并镇、撤村并村,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调整完善乡镇机构,提高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功能。

    中心城区——“山水融城、绿脉绕城、城园结合、古今一体

    依据多规合一”“一张图划定的中心城区开发边界,按照东限、西拓、南控、北禁、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协调好一城四区关系,编制好第五版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中心城区一张图工程。推进六河治理,加快五大公园和外围公园绿地建设,构建城市绿色屏障。围绕创建国家宜居城市,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管理两大短板,推进市政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热、智慧城市等21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山水融城、绿脉绕城、城园结合、古今一体的塞上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2020年,建成国家宜居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达到30%,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平方米,好于二级的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

    县城——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引导各类要素合理集聚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切实增强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施县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着力抓好供水、道路和管网建设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区绿地以及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所等建设,推进城市地上和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县城全部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县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城融合,吸纳农民工就业,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及各类要素合理集聚,引导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转移。支持神木、靖边、绥德进一步合理配置城镇资源,建成市域副中心城市。强化规划管控,完成县城大比例尺一张图工程,科学划定三区四线

    小城镇——建设一批中心镇,辐射带动群众致富

    以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镇域人口1万人以上、镇域生产总值1亿元以上的中心镇,建成县域副中心。推进大柳塔镇级市培育试点改革,加快锦界、东坑2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高家堡、波罗、名州3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依据资源条件,按照综合型、工业型、旅游服务型三类,在市域内相对均衡布局一批重点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根据风貌特色定位及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提升城镇化质量——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更加方便、全面地服务百姓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及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大对县城和小城镇的财政、金融、公共资源等支持力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教育、就业、卫生、社保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建设绿色城市;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行一网通、一站通、一卡通,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城市设计,突出陕北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市识别度。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中心城区管理体制,构建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格局。

    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通畅率和公交覆盖面达到80%以上

    按照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思路,加强水电路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集中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达到30%。完善村庄排洪排水管网设施。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实施好中心村农网改造、农村机井通电和贫困村通动力电工程,提高农村生产供电能力,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断头路、联网路建设,农村公路通畅率和公交覆盖面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信通建设。加大防洪抗旱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基础保障水平,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五大工程、黄土高原治沟造地、灌区节水改造、五小水利工程等,新增高标准农田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

    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传统古迹、民居,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

    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为目标,体现农村特色、乡土味道、田园风貌,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商业设施五覆盖和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绿化、住房六到户工程。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行动,建成美丽宜居乡村300个。加强传统民居、古迹古建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突出历史文化遗产及乡土特色元素,保持和延续乡村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农村改路、改水、改厕和老旧村庄改造,加快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配套设施,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就近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建设或改造一批集观光、体验、展示、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施社区化新农村建设工程,农村社区化率达到30%,常住人口占到农村人口的35%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30万亩以上,让群众吃上放心粮食

    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品牌联盟,培育具有榆林特色、市场份额较大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安全品牌占到60%以上,农产品检测抽检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3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畜牧业占比超过45%,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50%,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率达到60%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建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和节粮减损。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发挥助保贷作用,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保险机构开展适合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积极落实涉农企业减免税政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要素资源,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调整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

    ●“互联网+农业建设工程。建立安全农产品和农资综合运营服务平台、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农产品营销平台,实现互联网络到村入户,推广应用特色农产品二维码溯源防伪,推进农业精准化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和农产品网上销售无障碍,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一批三次产业融合的龙头企业;打造50个一村一品精品示范村,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培育和提升家庭农场5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农业龙头企业100个、现代农业园区100个、休闲农家150个、休闲农庄2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10个。

    ●农产品品牌战略工程。完成榆林优质农产品”LOGO的设计、宣传、推广工作。打造以榆林冠名的马铃薯、小杂粮、大漠蔬菜、红枣、羊肉、山地苹果6大公共区域品牌,大明绿豆、三边荞麦、陕北羊绒3个国际知名品牌,马铃薯、小米、红枣、羊肉4个国内知名品牌和大漠蔬菜、小杂果、种业、蚕桑、中药材5个省级知名品牌。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80个,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300个、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6个、国家级绿色生产基地2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个、无公害农产品350个、绿色食品40个、有机农产品30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8个。

    ●机械化推广示范工程。实施深松整地项目,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机械化示范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 我市继续深入实施振兴南部战略

    2020年,南六县经济总量较2015年提高1.8倍,人均GDP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超过9亿元。

    按照因地制宜、一县一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创新机制、协调发展的原则,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不断创新和完善省帮扶、市帮扶、对口县区帮扶、人才帮扶的四位一体振南模式,走产业振南、项目扶南、人才兴南、对口助南、改革促南的路子。

    我市进一步加大对南部县的支持力度,中省资金向南部县倾斜;市级振南资金在2015年基础上逐年增加;进一步完善有偿基金的运作机制;继续执行南北县区责任帮扶。调整考核机制,建立南北县区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振南项目管理,优化扶持重点,向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项目倾斜,向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精准扶贫项目倾斜,向续建项目和前期工作完善的项目倾斜,加快完成县城过境公路改造工程,积极推进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城市街道公园等县城建设。

    2020年,我市南六县经济总量将较2015年提高1.8倍,人均GDP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超过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投稿信箱

主办单位:米脂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米脂县电子政务办
Copyright(C)2004 www.xzlt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陕ICP备08005156号
陕公网安备 61082702000116号
网站标识码:6108270006